现实资产定价的博加密场关一于信仰与弈

急报 2025-09-24 20:24:50 43

最近币圈真是热闹非凡,先是假新闻闹剧,接着又是一波抢跑行情,BTC价格像过山车一样让人心跳加速。说实话,看着群里的"牛回速归"刷屏,我不禁苦笑——这年头,连熊市都能玩出牛市的气氛。但作为一个经历过几轮周期的老人,我还是得提醒大家:千万别被短期波动冲昏头脑,该止盈时就止盈。

当斯坦福教授遇上加密估值

说起加密资产估值,这真是个让人头大的问题。最近重读了2018年Robert Mitchnick和Susan Athey那篇经典论文,不得不感叹这些顶级学者的思考深度。Susan作为斯坦福商学院教授,还曾担任Ripple董事会成员,她的见解确实独到。她把加密资产的估值拆解成两个核心要素:交易价值和储蓄价值,就像把货币的两个基本功能掰开了揉碎了分析。

交易需求:数字时代的"费雪方程式"

说到交易需求,就不得不提经济学里那个经典的货币数量理论。还记得大学时被"MV=PY"支配的恐惧吗?这个概念在加密世界同样适用。简单来说,一个加密资产的市值等于日均交易量乘以平均持币时间。这个公式看似简单,但魔鬼都在细节里——比如你怎么预测未来公链的交易量增速?

举个例子,假设某条公链现在日交易量1亿美元,用户平均持币7天,那么仅交易需求带来的市值就是7亿美元。但问题来了:这个持币时间会保持稳定吗?交易量会持续增长吗?这些问题才是真正考验投资者眼光的地方。

储蓄需求:一场关于信仰的豪赌

如果说交易需求还算有迹可循,那么储蓄需求简直就是玄学。要让人们愿意长期持有某种加密资产,至少得满足几个条件:安全性、稀缺性,最重要的是——信仰。没错,就是那种"我相信这个代币未来会成为数字黄金"的集体信仰。

想想看,美元有美国经济背书,黄金有千年历史积淀,而加密资产呢?靠的是一群极客、投机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共识。这种共识能持续多久?会不会突然崩塌?每次想到这些问题,我都觉得加密投资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大型社会实验。

估值模型:从理论到现实的鸿沟

把交易需求和储蓄需求加总,再除以代币总量,理论上就能算出每个代币的公允价值。但现实永远比理论复杂得多:

说到贴现率的选择更有意思。传统金融圈的人一看加密资产的波动性,恨不得用50%的贴现率。但Susan团队认为,考虑到加密资产与传统市场的低相关性,实际贴现率应该接近低β股票。这个观点在2018年相当超前,现在看来确实有先见之明。

写在最后:模型永远只是参考

说到底,任何估值模型都只是一种思考框架。就像Susan引用的那句名言:"所有模型都是错的,但有些是有用的。"在加密世界尤其如此——这里既有严谨的密码学,也有狂热的投机情绪;既有改变世界的技术愿景,也有一地鸡毛的骗局泡沫。

作为一个从业者,我的建议是:既要学习这些严谨的分析框架,也要保持对市场的敬畏之心。毕竟,当模型与现实冲突时,错的往往是模型。但如果没有模型,我们连错在哪都不知道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j9l7.hacz.cn/html/550b4099409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Bitmine股价坐上过山车:华尔街新宠背后的隐忧

美元霸权的新战场:稳定币法案背后的金融博弈

数字货币钱包选购指南:3种钱包的优缺点全面解析

11人创造百亿神话:这家低调的加密交易所凭什么碾压Tether?

交易者的自我救赎:如何战胜币圈中最危险的5种心理陷阱

加密市场风云突变:OKX豪掷1亿布局生态,以太坊再攀高峰

狗狗币再次汪了起来!这次能走多远?

一场点燃Web3创意火花的盛宴:GUI INU黑客马拉松深度解读

友情链接